他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以身垂范、因材施教,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他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矢志推动学科和行业纵深、向前发展。他就是今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郑津洋。
一位有情怀的化机人
1983年9月,郑津洋踏进浙江大学,在化学工程系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学业。10年后,他留校任教,成为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的一名青年教师,开启了与化工机械不解的缘分。
郑津洋认为,化机专业的优秀传统始终在滋养和助推着他的成长。比如,我国化工机械学科的开拓者王仁东老先生,治学中就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从实践中提出研究问题,再回到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深深影响了郑津洋。再如,导师朱国辉先生,总是带着学生思考:这个领域目前还有什么短板,未来应该是怎样的图景,我们要怎么铺设通往未来的道路?这种做学术的思路和方法,在郑津洋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非常感恩浙大、感恩化机学科、感恩这个时代,能够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术研究。作为一名教授,最大的价值也就是为这个学科、为这个行业作出贡献。老师辈已经做得这么优秀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我想,唯有努力工作,更加努力工作,继续推动这个学科、行业向前走,才不负所托。”郑津洋每每想到老师们,一份深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总是油然而生。
一位有担当的学者
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郑津洋领衔的“氢气规模化提纯与高压储存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2年开始,郑津洋团队紧盯高压氢脆防控、氢气高效储存和规模化提纯三大世界难题,开展科研攻关,通过这个项目将我国大容量高压氢气储存装备技术和大型高压氢气提纯装备技术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已应用于我国氢能高压储运全领域,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储氢高压容器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批量生产的系列设备在加氢站建设、自主品牌氢燃料电池汽车、日本丰田公司在华首座加氢站建设等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019年,郑津洋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氢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担任美国能源部氢能项目年度会评专家,成为联合国和美国、加拿大规范标准编制专家。
30年间,郑津洋致力于高压容器和管道研究。除了储氢高压容器领域,郑津洋在深冷压力容器、柔性高压复合管方面也开展了持续钻研,每一项研究,都从理论、技术、标准、检测到产品研发和应用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
深冷压力容器是深冷液体储运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我国产销量全球第一。随着液化天然气(-162℃)等深冷液体储运量快速增加,急需高性能深冷压力容器,但其性能与温度强相关,调控困难。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郑津洋带领团队攻克基于深冷强化的深冷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主持研发出系列轻量化真空绝热深冷储运容器,并实现产业化。该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一位有风范的老师
从教29年来,郑津洋培养了42名博士、85名硕士。提到学生,最先从郑津洋嘴里蹦出来的词儿是“感谢”。他说,首先得感谢学生们选择了我们这个团队,并通过自身努力为团队发展作出贡献。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主张实现“三赢”:学生要赢、老师要赢、学科要赢,而这三者中,学生的发展又是必须放在首位的。
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郑津洋总结了两点“研究智慧”,一个是“坚持问题导向”,一个是“磨砺坚毅品格”。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他也总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学生们。
郑津洋要求同学们,个人能力有大小、问题选择有难易,但是每个人都要盯准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展研究,看他是否解决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否让研究切切实实“落地”了。
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郑津洋会着重做好三个工作:最初,在分解团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寻找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之后,给予他们独立研究的空间,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关键帮助;最后,严把出口关,让每个学生切实有所成长,提升他们的未来竞争力。
郑津洋还特别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扬优势、创造价值,从而通过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
几十年的持续钻研,并非易事。郑津洋勉励学生们,特别是这一代的青年学子更要耐得寂寞、坚持自我。在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用“咬定青山不要放松”的精神坚持积累,一定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而郑津洋一直在做的,就是在学生们最需要帮助的年纪,给予具体实际的关怀和支持,为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提供一臂之力。
院 士 履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