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啄木鸟财经
7月15日,“健康中国行动”路线图,以及纳入地方政绩考核等词汇刷屏。
“健康中国战略”并非最新提出,然而此次《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出台,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在这里需要划的重点是“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句话如果从资本市场角度去解读的话不难理解,这意味着未来国家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领域的投入,将有可能会超过疾病治疗领域的投入。中国自古就有“治病不如防病”的说法,因此“健康中国行动”的战略目标,无疑是在往独具中国特色的大健康理念发展。
在专家们看来,纯粹的疾病治疗领域或许会成为一个无底洞,不断消耗国民财富。美国医疗支出高投入就是很好的证明。今年5月份,惠誉旗下研究机构Fitch Solutions Macro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美国药品支出预计将增长2.5%,达到3700亿美元以上,推动整体医疗支出超过3.3万亿美元。惠誉预测,2023年美国药品支出将达到4208亿美元,占4.3万亿美元医疗支出总额的9.7%。
中国要不要追随美国医疗高支出高投入的模式?一直以来,医疗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如今高层继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战略,并将健康治理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未来居民健康指数将会像GDP一样被官员们得以重视。
将整个医疗健康体系的投入前置,对疾病治疗进行医保控费,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予以大力投入,这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卫生体系当中,应该是最大规模的尝试。如果这一模式能够成功,未来疾病治疗这个无限消耗国民财富的无底洞,将能够真正被堵住。“健康中国”模式,或许能够成为世界卫生体系的引领者。
高速发展带来中国人健康堪忧
纵观中美,两国之间的疾病差别非常巨大,美国作为超级发达国家,其疾病谱跟中国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昨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地方病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在去年12月15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家庭健康大会上,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发布了《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8年,61岁以上患者比例较2017年增加20.5%。常见的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因此,《意见》提出,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具体来看,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22年,我国人均寿命的全国目标值为77.7岁(2017年基期水平为76.7岁),婴儿死亡率小于等于7.5‰(2017年基期数据为6.8‰),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小于等于15.9%(2015年基期水平为18.5%)。
中国人的健康卫生体系需独辟蹊径
根据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精算师办公室(CMS)在健康杂志上发表的一份最新报告,预计2027年美国将在医疗保健方面花费5.96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4%。从2018年到2027年,美国的医疗支出预计将以每年5.5%的速度增长。
然而,与中国相比,美国的医疗投入并没有在健康预期上换来同样的回报。
从2016年开始,中国婴儿呱呱坠地时,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超过了彼岸的美国婴儿(68.5岁)。这一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8》报告。
“健康预期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是基于现在人口的死亡率和普遍的健康状况,估算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是监测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在2015年,中国男性已超过美国男性。在2016年,中国男性的健康预期寿命为68.0年,美国男性为66.9年。
2017年,医疗健康行业占美国GDP的18%,当年美国健康医疗支出高达3.3万亿美金,是名副其实的美国第一大行业。Milliman Medical Index的数据显示,美国一个四口之家的医疗费用每年平均增加1000美金,在2016年已达到27000美金,预计到2020年,人均医疗支出将达到1万美金。
换一句话说,中国如果完全按照美国的医疗模式去推进,实现1万美元的人均医疗支出,中国应当拿出14万亿美元的投入,2018年中国GDP换算成美元为13.6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要达到美国的医疗支出水平,中国一年里不吃不喝,其他所有行业的贡献全部拿来用于医疗支出,尚且有几千亿美元的不足。
当然,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上升趋势还将持续。2012年,原卫生部组织研究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5%-7.0%。
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57998.3亿元,合8434亿美元,按照美国的人均支出计算,中国尚有16.6倍发展空间。但中国绝不可能走美国医疗模式这条路,很多数据表明,美国在医疗领域的高投入,并没换来同样效率的卫生水平。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平均卫生费用支出占GDP比重9.9%。
美国是卫生费用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2014年的占比达17.1%。瑞典和瑞士也达到11.9%和11.7%。法国和德国的比重达到11.5%和11.3%。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10.2%和7.4%。
不过,卫生总费用虽然能体现一国医疗卫生筹资水平,但却并不一定能体现一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效率高低。在亚洲,新加坡2014年的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只有4.9%,和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处在同一水平,但新加坡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达到了83岁,排名全球第八。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医疗领域投入了那么高的资金,其整体水平肯定是远远优于中国的。首先,其严格的医学教育体系催生高水准医疗水平、高度发达的医疗产业带动医疗技术创新、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人性化的服务、先进的医学理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就癌症治疗来看,中美两国在癌症的预防, 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国内的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飞跃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国内的总体医疗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因此,中国作为后发式的赶超国家,要想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全面整体超越美国水平,必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投入,没有这些保障,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几无可能。此外,美国人的医疗保健体系是由国家医保和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如今中国主要的医保支付,还是有财政体系下的国家医保基金支付,商业保险只占极小部分。所以中国想要在医疗支出的投入上赶超美国,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中国人的健康卫生体系,必须在医疗支出增长可控的前提下,独辟蹊径。
中国健康体系能否引领世界?
既然中国无法向美国那样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占GDP20%以上的支出,作为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又必须在医疗科技及全民医疗健康保障上达到世界前列,那么高效的行政体系恐怕是唯一的实现路径。
就像中国曾经为了追求GDP指标一样,政府招商,全力发展经济,GDP几乎成为考验官员升迁最重要的指标,给地方政府官员在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然,由此造成的“唯GDP论”也给中国各地生态环境污染、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不足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后患。
此外,中国 医改伴随30年改革开放,现在的现象是:改革不断进入深水区。与30年前比,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大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近几年,美国由于财政问题也出现医改的难题,政府没钱了,还要扩大医保的涵盖范围。美国历届总统选举中,医改是最重要的议题,谁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谁就有可能选举失败。
美国每年投入3万亿美元用于医疗支出,尚且阻力重重,难以彻底解决3.27亿的医疗保障问题,中国每年8400多亿美元的医疗总支出,想要解决14亿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中国在增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同时,努力减少病患者群体数量才是明智之举。
此前,健康中国战略仅作为概念提出,此次中央将“健康中国行动”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唯GDP论”的纠偏纠错,而且地方政府对于政绩的追求,将有助于破局化解中国卫生体系原有的利益格局,或许能够破解30年来都难以推动的医改难题。
比如,此次《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依托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统筹推进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相关工作。推进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担任,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委员会下设各专项行动工作组,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方案》明确,要加强监测评估。监测评估工作由推进委员会统筹领导,各专项行动工作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以现有统计数据为基础,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的实施进度进行年度监测。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形成总体监测评估报告,经推进委员会同意后上报国务院,适时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仔细分析当前中国卫生健康体系的架构,大家会发现,中国目前在医疗体系的改革方向,是成立了以财政部为主要班底的国家医保局,采取医保控费为主的方式,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对于药品耗材采购及治疗领域,采取了防止骗取医保资金、防止过度医疗、带量采购破除高额药价、三医联动执行带量采购等强制性措施;而在医疗体系方面,则是不断限制公立医院发展、提高社会办医份额、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和多点执医的实现;在医药体系,则是通过一致性评价政策来打破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通过不断加快首仿新药的临床审批速度,来抗衡专利药的高价。
不过上述医疗体系的政策,短期内可以化解一些难题,但是长期来看很难解决14亿中国人巨大的医疗需求。况且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很大一部分要流进跨国药企以及狭长的灰色利益链。所以,中国在医疗体系投入再多,也难以去弥补这个巨大的窟窿。
所以,“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这一战略,是面对当下14亿人口提出的宏伟目标。这在整个西方国家当中,是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来解决如此庞大规模的人民健康难题。
中国为何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归根结底与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有关。中医的医学思想、哲学思想和系统思想十分独特宝贵,如“上医医未病”、“已病防病变”、“治病必求于本”等思想在西医中找不到。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民不聊生,农民贫困到极点,只有中医能够帮助他们战胜疾病。那个年代,年纪稍长的农民都懂点中医药,山坡上长有多种药草,苦瓜蛋、黄芹根、子母草等,自家采集加工,还真顶了大事。
所以,当下中国提出的“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是有实现的理论基础的。想必这也是为何中央一直努力推进中医药发展,不断扩大大健康产业发展宏图的主要目的吧。
如果中国未来能够减少疾病人群数量,并且更高效地坚持疾病预防及健康促进和疾病治疗两条腿走路,未来能够在既不大量消耗国民GDP的基础上,又能够病有所医、老有所医,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成为其他国家医改借鉴的新模式?
健康中国带动哪些产业?
从此次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文件来看,我国的未来的卫生健康体系,将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二是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三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从上述专项行动来看,国家此次对于癌症筛查给予了充分重视,这对于癌症诊断业务、癌症治疗、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企业,将带来长期的利好。
当前,(SZ300685)、(SZ300009)、(SZ300642)等上市公司在不断研发癌症检测产品线。与此同时,很多体检机构也加大了在癌症早筛业务的布局。如(SZ002044)在胶囊胃镜、低剂量螺旋CT等一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胃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筛查技术都在突破和普及中,为癌症早诊早治早愈争取到了重要时间。
针对具体的极大慢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对应的则是(SH600535)、(SH600252)、(SZ002603)、(SZ300003)、昆明制药(SH600422)、(SZ300204)、(SZ002317)、(SZ002294)等上市公司。
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从已上市和研发布局情况来看,(SH600380)、正大天晴、(SH600276)、长风药业、普瑞特、山东京卫、(SZ002332)等处于领先位置。
糖尿病领域,当前A股则有(SZ000963)、(SH600867)、以岭药业(SZ002603)、天士力(SH600535)、(SZ300298)、(SH600267)、(HK00874)等上市公司布局的糖尿病用药或者检测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