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024-11-10 18:02

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据2021年8月25日百度指数数据分析平台显示,“内卷”的整体日均搜索指数值为16999、移动日均搜索指数值为14886、最高峰值为88726(2021年5月31日)权威编辑 | 本词条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含义

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属性

学术用语、网络流行语

内卷(involution)一词,来源于克利福德·格尔茨的《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词是演化(evolution)。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讨论了爪哇岛的农业始终是劳动密集型,停止演化,并未产生技术或者政治的变革的现象。

格尔茨的“内卷化”理论在1985年,被中国学者黄宗智引入中国农村研究。之后,这个词被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如今,已然成为互联网高频词,指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现象。只要是没有产生发展或创造等质变,似乎都可以纳入到内卷的范畴之中。

诸如“后乔布斯时代,库克的苹果内卷了吗?”其中的“内卷”,就是“没有突破”的代名词。

“自从乔帮主离世后,苹果越来越不行越来越平庸的调子就没停止过。简中互联网圈一直试图给苹果打上创新乏力、平庸无趣的标签。”

但“内卷”一词异军突起,绝不仅仅是由于词语含义的本身。

“内卷”背后所代表的时代情绪,比本身的意义更重要。

人们对“内”“卷”两个字本身的联想远比它的原意更有传播力。“内”,自外而入也。与外相对,指有边界的区域。“卷”,裹也,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让人联想到作茧自缚。“内卷”两字从直观印象上,能给人困顿、被囿于其中不得出的状态。如无意义地在滚轮上奔跑的仓鼠——甚至还要更糟,仓鼠的滚轮可没有越跑越小。用这个词形容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部消耗并停滞不前的情绪,似乎再合适不过。

用一个最令人有代入感的例子:在一家公司所有员工都按时上下班,完成8小时的工作量。但突然有新员工到来,自愿加班完成10小时的工作量,以换得领导的欣赏与嘉奖。为了与之竞争,获取更多利益,原本按时上下班的员工也打起精神加班,久而久之,10小时的工作量反而成为常态,员工平白多付出劳动,却不再能换取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与嘉奖。

与其说这个词火了,不如说我们的情绪被这个词触发了。它突然爆红,正是因为形象地描述出人们在当下社会中所处的困境,人们愤懑、不安、失望与自嘲,在这一刻找到了合适的标签。

“小学生家委会家长比拼资源”是”内卷“,“985硕士当银行柜员”是”内卷“,地产教育金融行业更是被“内卷”的重灾区。

当我们说“内卷”时,意外地发现最新的话题中总会有

“当前最内卷的行业/专业是什么?”

吃瓜群众蓦然发现吃瓜吃到了自家;

“内卷,已从娃娃开始。”

刚刚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妻心头一跳;

“被‘内卷’裹挟的我们还有出路吗?”

考研、求职者和996的打工人在愤懑中咬紧牙关;

“被内卷困住的年轻人太难”,

凌晨三点的电脑屏幕面前,传来一声叹息。

有关内卷,在澎湃新闻的《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项飙先生说:

“所谓内卷性不仅仅是说竞争激烈不激烈的问题,而是说白竞争,明明知道最后的收获也没有什么,大家还是要竞争。不知道除了竞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方式值得去生活。如果你退出竞争的话,你有道德压力。”

但在内卷化的世界中,竞争成了拼命,我们都愿意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去换取只可以毫厘计的竞争优势:宁可饿死自己,也要累死对手。在这种环境下,人人都很累,但人人收效甚微且彼此怨怼。

“在大学里,学生因‘内卷’而迷茫,教师因找不到潜心治学的学生而苦恼。中国两所顶尖高校发生的困境是:揭开漂亮的指标、体面的成功,这些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

同时“内卷”一词由于模糊的定义,还能同原本的表达情绪微妙的对立形式出现。

网传,上周从华为内部火出圈的一篇文章《什么叫内卷?》举出七大让工作低效的“内卷”场景。名为内卷,实为低效。“内卷”原本感性的负面情绪不见了,转而成为理性的工作方法论探讨:

“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这就叫内卷。

这是语义的延伸,还是词语的滥用?

不过,在“万物皆可卷”的时代,这都不重要。

所有繁杂的信息量,都是属于我们时代的内卷——

与爪哇岛已经不同了。

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陷入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说实话,笔者每次听到“内卷化”,总会情不自禁联想到“蛋卷”、“花卷”之类的形象。有望文生义之嫌,但如今职场的事实就是,相当一部分的人群已经卷入了那个既定的大饼之中。

社会学家看内卷:我们到底在卷什么?

内卷的7个征兆

内卷是一个新名词。作为新词,目前尚未查到有任何标准或权威的定义,只有一些大致上的理解。内卷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内卷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只在有限的内部范围施展,不向外扩张,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这就叫内卷。试以七个大家熟悉的事例来作解释。

1.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比如大会堂桌面上摆的几千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蔚为壮观!那是很多工作人员花很长时间用绳子逐一定位折腾出来的。相对于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而言,这种严格和精准的摆设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叫内卷。

2.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例如,有些单位为了落实上级领导决定的项目,又要冠冕堂皇使整个决策过程看起来科学化,以应付审计和巡查。为此,大费周折,搞了一套又一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邀请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提意见和建议,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评审论证会。

穷折腾一番,其实项目早就由领导拍板决定了,这些庞大繁忙的工作,费钱费时又费力,把简单问题搞得很复杂。目的只是补程序,把所谓决策科学化的圆圈画完,这就是一种内卷。

3. 为了免责,被动地应付工作也是内卷

每逢重大节日或敏感时期的前几天,下级机构必须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或维稳之类)大检查。

大家都明白,大部分领导可能连安全生产的资质证书也没有,这些检查未必有什么实际效果,但还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个固定动作,以期万一出了事可以免责,这也是一种内卷。

4. 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创建评比就是内卷。因为这些评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借助这些评比大赛来推动其预期的工作,无法实现其初衷,做秀成分多于实质效果。

例如,某某创业之星大赛,又或某省几个部门联合搞的科技创新先锋大赛等等,事实上,个人不会因大赛才去创业,科技企业也不会因为大赛才搞科技创新。大赛的初衷是推动个人创业和科技创新,但实际作用却微乎其微,这种大赛当然是内卷。

5.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微雕和微刻只是形式上的艺术,其创作内容只会少于正常尺寸的艺术品,尤其在着色方面,微雕微刻受到致命的限制,微雕微刻的艺术内涵不可能超越正常的艺术创作。

这种刻意的微细化就是一种内卷。这是一种自我较劲,一种乐在其中的自讨苦吃,花费了大量时间、耗尽了意志力,不但没有创作出新内容,还得拿个放大镜看,累死人。

6. 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

例如,僵化的考试制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学生为了考取高分数而被迫在教学大纲范围内下苦功夫,限制了学生自由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为了比出高下,出题人只好把考试题目出得离奇古怪,比如某某起义谁开了第一枪,谁开了第二枪,谁开了第三枪等等无聊之极的考题,这就是内卷。

7. 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地挖掘研究是内卷

中国人对很多历史名著的研究让人咋舌,就这么几本书,一两百年来无数学者没完没了地去挖掘,你还能整出什么新东西来呢?但是研究仍在深入,精细还能再精细,没完没了。

研究人员前赴后继,内容却不断重复炒作,论文抄来抄去,不断用曲解原著和牵强附会的佐证来标新立异,实际上都是那锅里的一堆烂肉,这是典型的内卷。

内卷的成因很多,我们不必深究,也不必穷举,否则自身也可能掉入内卷之中。

略略从制度和文化的两个维度来认识一下。

人们为什么会身处内卷困境而无法自拔?

1. 囚徒困境理论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

按照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制度的压力下,人如同囚在困境中,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配合”的方案,极少人会选择与体制对抗。

因此,人们便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人员进行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客家谚语把这种现象叫做“裤裆里面打拳”,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总量不会增加,还是这么一点点。由此看来,制度化的内部竞争是内卷的第一成因。

2. 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和太监文化驯化出无数的“顺民”

从文化基因上看,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和太监文化驯化出无数的“顺民”。帝王文化的核心是愚民,以利于其统治,而太监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拍马屁,讨好主子,以期获得主子的恩赐。

所以,中国人从小就要求听话,要求坐言起行都规规矩矩,习惯于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文化基因里决定了中国人习惯于内部竞争,而缺乏向外开拓创新的勇气。看看现实中的官场职场的残酷内斗,即可理解。

3. 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诸多规矩、讲究、禁忌就是内卷

从文化的另一个角度看,传统文化到了某个阶段而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后,就容易走偏,走进死胡同,既然无法适应外来文化挑战的新形势,只好在内部不断深挖,寻找寄托。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诸多规矩、讲究、禁忌就是内卷。封建迷信更是将内卷发挥到极点了。

人性是闲不住的,若是没有新的思想产生、没有新鲜事物可以期待,就必然会琢磨出一些东西来折腾,如各种风俗习惯,又如微雕、微刻和书法等等,以增加一点生活的花样。这也是内卷的成因之一。

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博士、教授和研究员,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却与之很不相称,这或多或少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设计有关。无数的人才被困在内卷化的制度性环境里无法自拔,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令人痛心。

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来。

明白了内卷的含义,大家便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陷入内卷,减少内卷造成的浪费和伤害。无论你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做事之前都要判断一下,尽可能避免内卷。

社会应该鼓励和推动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放在鼓励发明创造,建立最小约束的自由机制上来。在宣传和教育方面,要以五四运动倡导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让自由和科学之精神深入人心。

作 者:丘小海

来 源:昆仑策研究院

(ID:kunlunceyanjiuyuan)

版权声明:本号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changmeillh.xhstdz.com/quote/63458.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changmeill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