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独特魅力
2024-11-10 21:53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领观众走进古典诗词的瑰丽世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一经播出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绝佳的口碑,一时间掀起一股诗词热。时隔一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017年1月29日强势归来,为观众捧上了鸡年的第一道文化大餐。第二季节目仍然坚持着原创风格,并和当下时代紧密契合,引发全民讨论,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创新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有筋骨、有温度的文化益智类节目,在理性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入感性的表达,激活观众诗心,让国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脉搏。《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成功,不仅为第二季的播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使得观众对第二季节目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不论是从演播室场景、赛制设计还是题目内容上都比第一季有了更加全面的提升,而且节目的价值诉求以及传播效果,都称得上是当代中国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典范。

一、植根民族文化的原创模式

近几年,电视荧屏涌现出一批娱乐类节目,这些节目大多引进国外制作模式,再加上当红明星的参与,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然而这些节目虽有优秀的制作团队和成熟的节目模式,但除了使观众在学习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会心一笑之外,并不能带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很难触及观众的精神世界。面对这一现象,中央电视台主动承担起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牢牢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创作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在第一季的原创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力求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视听体验。

首先,节目片头充分借鉴了中国古代书画同源的艺术传统,将诗词与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随着画面卷轴的展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出现,从初春鲜嫩的花苞到寒冬漫天的飞雪,与画面相呼应的诗词也渐显渐隐,从“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生机盎然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幽僻清冷,画面的美感蕴含于诗词之中,而诗词的意境又被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且画面所配的音乐运用了竹笛、扬琴等民族乐器,使整个节目片头浸染着诗情画意之美。相比于第一季水墨画的片头风格,本季的片头则更增添了几分灵动,诗词的神韵配以落花、枫林等飘逸的动画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诗词的世界,如梦似幻,流连忘返。

其次,演播室的布景设计体现出了节目组匠心独运的构思。行云流水般的梯田舞台配以静谧深邃的蓝色基调,使得整个演播室宛如文人墨士齐聚的深幽峡谷,与诗词这一节目主题完美契合在一起。不仅如此,每个答题环节的舞台设计也十分用心,当挑战者从座位上走向舞台前方介绍自己时,背后的LED大屏上则出现中国古代的擂台;当选手选题时,屏幕上的擂鼓不停地敲击,直至选手喊停。对比第一季的选题环节,本季节目创造性地运用了擂鼓这一中国古代元素,让观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仿佛同挑战者一起进入到了紧张的答题环节。在百人团答题时,每人前方的小屏幕上会出现古代的盾牌,答题结束后,大屏幕上的战船万箭齐发,答错者前方的盾牌被击碎,刀光剑影的视觉效果加之射箭的音效声,形象生动,气势恢弘,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在擂主争霸赛中,攻擂者和守擂者相对而立,整个舞台的色调也一分为二,攻擂者一方呈蓝色,守擂者一方呈红色,泾渭分明,颇有水火不相容的意味。擂台赛不可言喻的激烈角逐通过舞台效果变得可视化、直观化,营造出紧张的竞赛氛围。

此外,本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设计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本季在沿用第一季内循环赛制的同时,在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的中间插入了飞花令环节,可谓是本季赛制的一大亮点,也成为观众热议的一个环节。“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志趣,原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节目组改良了“飞花令”,又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使之更加适应现代舞台。“飞花令”不仅是选手诗词储备量的比拼,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这种高手之间的对决大大增加了节目的竞赛感,观赏性极高,令许多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呼过瘾,纷纷点赞。

二、挖掘中华诗词的时代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在中国古代艺术体系中,一直拥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生动凝练,短短十几字却蕴含着诗人、词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按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这对读者也提出了要求,聪明的读者往往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至。①由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高雅性和含蓄性特点,使得其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边缘化,如何把几千年前的诗词与当下社会联系起来,使现代人能够喜欢它,是节目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季《中国诗词大会》站在古代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处,以古论今,在古诗词中寻找当代人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诉求。

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的考察和解读没有停留在诗词的表面阶段,而是和当下的一些热词、热点问题紧密相连,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和古人情感相通、情趣相投的感觉。比如在第二期节目中,有一道题目是“下列哪项最适合用来形容‘吃货’”,在以往的观念中,古诗词似乎与潮流词语并没有什么关联,这样的题目设置迅速拉近了观众与诗词的距离。在解读环节,正确答案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专家通过对天子、诸侯及百姓所吃的食物,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及饮食文化,节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刻板说教,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本季《中国诗词大会》最大的亮点是在题库中增加了毛泽东的诗词,通过嘉宾老师的讲解,让观众在“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等诗词中,感受到毛主席诗中独有的革命者的豪情、领袖者的风范以及艺术家的浪漫。诗词作为一种通古贯今的艺术形式,在革命年代仍不减其魅力,毛泽东在点化古人诗句的同时翻出新意、自成一家,写出的诗句出神入化、气势磅礴。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被无数人诵读至今,在本季节目的总决赛中,主持人董卿就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送给全场选手。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激励着曾经为新中国成立而奋勇杀敌的红军战士们,在和平年代仍然鼓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阔步前行,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秉承坚韧不屈的精神,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依托央视的品牌影响力,向全国观众展示古典诗词文化魅力的同时,成功和当下主流价值观相契合,节目的思想性和时代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电视具有大众传播的属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有着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多方面的差异,同时是分散且互不认识的。一般情况下,受众会被传播者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这类受众的特点创作节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分类式的传播活动,虽然可以在某一特定群体中得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但也存在着局限性。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在参赛选手、节目受众和传播方式上基本做到了全面覆盖。

节目组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年龄段当中挑选出诗词爱好者组成百人团,这些选手中,既有小学生、高中生,还有外国留学生;既有农民、教师、工程师,还有残障人士和少数民族青年。每位参赛选手都如同一首独一无二的诗,诗中饱含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其中,癌症患者白茹云的乐观坚强、诗刊编辑彭敏的沉着冷静、诗词才女武亦姝的谦逊睿智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传播与环境不可分离,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从大年初二开播,共播出十期,每晚8点在中央综合频道连续播出。节目在这个时间段播出,正是看准了春节期间亲人团聚、共聚一堂的特点,这种基于客厅的家庭传播环境可以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参与互动,加之题目的通俗性,更使得一家几代人可以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赏诗词、看比赛。不仅受传播环境的影响,参赛选手的多样化也造成了节目受众的多样化,每位观众几乎都能从节目中找到与自己年龄、身份等其他方面相近的选手,这种“同类”的心理暗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观众的兴趣。

除此之外,本季《中国诗词大会》还借助新媒体,把场内和场外连接起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适当对网络和手机特点的借鉴和移植,有利于电视、广播和报纸更好地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②在本季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微信摇电视同步答题,这种互动方式一方面可以让观众检验自己的诗词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维持观众的注意力,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节目还开通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官方微博,发布节目预告和精彩视频,组织了网络版飞花令,网友可以在评论区接力对诗,极大延长了节目的热度。

四、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获得了很多赞誉,但诗词热潮最终会随着时间逐渐褪去,这也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重视古诗文教育。《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点燃了人们的诗心,唤醒了国人沉睡的文化基因,证明我们对几千年以来的古诗词并没有失去热情,古诗文的教育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唯成绩至上,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仅仅停留在能背会写的阶段,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并不深。面对这一现象,学校要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让青年一代能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

其次,坚持文化类节目的本土创新。文化类节目有意识形态导向的功能,媒体工作者要将宣传教育与娱乐元素相融合,摒弃一贯的说教式风格,改用通俗化的表达,使节目具有亲和力。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一方面要使节目具有思想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本土化表达,如果一味照搬国外制作模式,观众则很难与节目产生共鸣。只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打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化节目,才会被大众所接受。

最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今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唯有这样,中国民族精神的大厦才能巍然耸立,华夏文明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注释: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独特魅力】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changmeillh.xhstdz.com/quote/67647.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changmeill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