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不妨常把这5句话挂在嘴边
2024-11-11 00:05
在日常生活中,记得常对孩子说这5句话,孩子内心会一天比一天富足。
所谓“理解”不是对孩子所作所为的理解,而是承认孩子情绪、感受的合理性。
当孩子闯祸了、发脾气、哭闹,第一反应往往是指责:
这种做法往往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该有的,是错误的。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内心的愤怒、羞耻、悲伤无法排解,行为反而越发失控,难以沟通。
只讲道理,不谈感受,很难教育好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这句话不会惯坏一个孩子,相反,这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能让孩子知道情绪存在的合理性。
可以被理解、被接纳,反而能真正推动孩子做出积极改变。
妈妈从教练那得知孩子踢足球的基础很差,但她没有如实转达,反而鼓励孩子:
“教练说你很努力,进步很大,再努力一点点就好了。”
男孩在一次训练中摔倒,非常失落:
有了妈妈温柔的鼓励,孩子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为队伍赢得了第一。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接受身边人的影响和暗示。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人就是父母。当你对孩子保持信任和鼓励,孩子会慢慢朝着你期待的样子发展。
当你相信眼前的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孩子才会更有动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
尽可能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判断,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这份相信,会成为孩子心中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你无法想象一个从小被父母事事做主的孩子,成年后就能马上独立思考,他遇到事情绝对会茫然不知所措。
孩子越小,选择能力的培养效果越好。出门穿哪件衣服、节假日去哪里玩、餐厅点菜,都可以问问孩子的意见。
可能有家长会说:
别小看这些事情,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十分重要。
考虑到孩子的能力,有些信息并不能完全交给孩子自由选择,父母可以提供选项,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思考出自己的结论。
比如:
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父母一边为孩子提供选择,一边又否定他,比如当孩子的选择没有达到预期时,父母就会对孩子说:
如果孩子做得好,你再表达感谢,会更加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会不会爱别人,真的得看父母怎么教。
有报纸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80%的孩子想对爸妈说“我爱你”却说不出口,爱你在心口难开。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越来越不会直接口头表达对孩子的爱,在这一点上,爸爸们似乎更加“矜持”。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有过一段简短的采访,记者问孩子:“听没听过妈妈说我爱你?”
记者随后提问另外一个孩子:“你会对什么人说我爱你”,这个孩子有点不好意思:“那个恶心”。
“我爱你”被孩子认为是一种肉麻、恶心的表达,这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爱的表达太过陌生。
在父母眼中,切切实实的行动比说说更重要,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非常重要。
当孩子遇到困难,对他说:“别怕,我们爱你,我们在你身后支持你!”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及时说:“我爱你,但是错了的事情就好好改正。”
当孩子成功了,请说:“我爱你,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对孩子说‘我爱你’)也许你说不出口,不习惯说,没有人对你说过。
那么就学习着说,或者假装说,这比不说要好,假装说1000遍后,假装的成分就转成了自然说,如此越来越有感觉。”
爱要大声说出来,要让孩子感受到。
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小兔子和大兔子睡前进行了一项特别的辩论,那就是谁爱谁多一点。
小兔子用它夸张的动作和仅有的词汇认真地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但是大兔子每一次的答案都能胜过小兔子。
“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绕回来。”
爱是需要表达的,我爱你这句话的分量,远远比你想象中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