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郭小凌:重新认识欧洲起源希腊罗马
2024-12-24 06:38

【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34期,汇聚了27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学者、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月已刊发9本新书。8月将继续推荐12本。

这个有所降温的周末,我们一起阅读企鹅欧洲史的两本著作。今天分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文汇讲堂105期嘉宾,时任首都博物馆馆长)所做中文序的企鹅欧洲史系列第一本《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及原作者的前言摘编。“企鹅欧洲史”包含的9部著作覆盖了欧洲文明近4000年的历史。由古希腊罗马远古的历史开始,讲述了直到21世纪的欧洲历史。作者都是当代欧洲史的权威,尽管每人资历和背景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历史观却高度相似:在对西方文明进行坦率批评的同时,他们以明确的乐观态度肯定了这一独特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自我更新能力。我们借此不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欧洲的过去,也可能能够看到一点欧洲和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未来。

《企鹅欧洲史·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作者:[英]西蒙·普莱斯、彼得·索恩曼,马百亮译,责编赵世明,系列丛书主编David N.Cannadine 戴维·坎纳丁,策划汪思涵,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月,定价68元

企鹅欧洲史(全套装共9册,其中第4册将于2021年6月出版,第9册将于2019年12月出版)

【郭小凌中文序摘编】

持有希腊罗马伪史观点者,此书必读

“企鹅欧洲史”系列第一卷《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是一本简明可信,因而开卷有益的地区史读物。

两位欧洲史高手出手,古希腊罗马史恰到好处缩至30万字

近些年来,字数不算多却叙述一个庞大主题的小书频频问世,成为国际出版界的一种现象,比如许多冠以“极简”(the shortest)历史的国别史、断代史、地区史、专题史作品。这显然适应读者对某个学科方向的社会需求,因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在几万个专业化的分支学科面前,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读者而言,其实只需知道某个感兴趣领域的“皮毛”认识,获得一些入门的指导,了解认知对象的概貌也就够了。

“极简”某个研究学科领域的内容并不容易,它考验简化者是否具有把一个容量很大的复杂事物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的作者西蒙·普莱斯和彼得·索恩曼是这样两位简化欧洲史的高手。他们把卷帙浩繁的古希腊与罗马的历史,浓缩在30多万字的一册小书中,线索清晰完整,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知识点一应俱全,词条般的说明与释义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且注意照应古今之间的各种联系,不时点出古为今用的借鉴意义,给人合理信服的阅读印象。

古典欧洲新术语:反应了近代将希腊作为价值观的态度

书名中的主语“古典欧洲”是一个较新的术语,它借自“古典古代”或“古典文明”等惯用词组的形容词“古典”,这是一个具有高度赞誉色彩的定语。“古典”是对英文classical—词的中译,这个词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的名称Classics(古典学)同出自拉丁文形容词classicus,原义主要指罗马高级别的公民,如“头等公民的” 之类,引申义则意味出类拔萃、完美无缺、权威和典型。中文“典”字有标准、规则之义,与classical的意思大体相符。有趣的是,classical并没有“古”的时间指代,最初的中译者可能鉴于古希腊罗马早已变为古代事物,近现代西方人又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看作是为西方确立基本价值标准的时代,因此在“典”字前加一“古”字,倒也比较贴切地传递了近现代西方人对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本认识。顺便说一句,对于近现代的一些文化艺术形式,如classical music,若译作“古典音乐”就与原义不符了,因为它涵盖的音乐作品均与古代无关,都是近现代的产物。

对“黑色雅典娜”等前古典欧洲史悬而未决问题做了诸多交代

古典欧洲系指在公元前8世纪与公元5世纪之间形成、发展、繁盛与衰亡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习称“古典古代”(Classical antiquity),其空间最初局限在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地中海与黑海周边的广阔地带,后来则扩展到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东至幼发拉底河西岸,南抵北非深处,西到不列颠岛,北至今荷兰、比利时和德国南部。用作者的话说,“从苏格兰一直延伸到尼罗河谷,从葡萄牙的大西洋海岸到亚美尼亚的山脉”。

古典欧洲大体上是从出现希腊字母文字记载开始的,也就是公元前8世纪。这一时间恰好与古典世界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亦即公民社会与城市国家的出现大体同步。为此,作者用了两章多、占全书约1/4的篇幅叙述爱琴宫殿文明向城邦文明转化的过程,主要依据几十年来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辅助以少量传统文字史料。或许是以往的希腊史对古典希腊一个半世纪的辉煌历史着墨太多,学界对前古典的希腊史因史料贫乏又不可信,向来草草带过。所以这本书对已经积累起来的考古材料物尽其用,给前古典时代的希腊史更多的字数,把以往希腊史悬置未决的大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交代一番,比如关于“黑色雅典娜”、东方化、爱琴文明衰亡原因、多里安人入侵、特洛伊战争、海上民族、线形文字B与字母文字的转换等等问题的说明。

在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为了攻打特洛伊城,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其中藏有希腊士兵

特点一:以国别史方式写了其他文明史,今昔对比中延伸了历史意义

作者在写欧洲史,目光并未局限于希腊与波斯帝国,还分出篇幅书写国别史不会注意的东西地中海区域其他国家或文明民族的历史,比如色雷斯、马其顿、腓尼基诸邦、迦太基、意大利半岛的大希腊、埃特鲁里亚等,笔墨不多,但点到新材料、新视角、新诠释,而且拿出宝贵的篇幅,适时进行今昔对比,如亚历山大东侵与奥斯曼土耳其西侵的比较,古代马其顿与今天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的关系,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而且延伸了历史的深远意义。

特点二:从史学史出发,关注同时代人如何记述和理解自己的历史

再一个特点同样是在写法上。作者有意突出史学史角度的说明,即古希腊罗马人怎样记述和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而一般史书却只关注历史的真实是怎样的。譬如,在《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一书的古罗马史部分,必定少不了独裁官恺撒的遇刺事件。书中述及古罗马人对谋杀的两种对立的认识:共和派和各哲学流派一致认为谋杀一个用不正当手段成为独裁者的僭主合乎正义;但恺撒的亲信安东尼和继承人屋大维则视谋刺为非法,并在战胜共和派后神化了恺撒。作者在交代古人如何记载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共和末期大史家李维是庞培的同情者,自然对击败庞培的恺撒不会有好感,这影响了他的代表作《罗马史》中的有关叙述。

特点三:突出欧洲各民族的身份定义,如何认识自我与对外族群

这本书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力求说明古代欧洲各个民族如何自我定义自己的身份,包括公民、种族、区域、文化和语言等社会文化成分的认同与不认同,比如犹太人、希腊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基督徒和罗马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眼中的自我认识与对外族群的认识。

近些年,一些古典学专业以外的史学爱好者提出希腊罗马伪史说。按照这一说法,这本古典欧洲史也应被看作是建筑在虚假史料基础上的想象。希望他们认真阅读一下这本书,因为它比其他古典世界的史作更多地注意古代历史编纂的历史,更多地举证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的由来、呈现和意蕴,以及古代文本不同形态传世或发现的过程。特别对广大古希腊罗马史爱好者有益的是,这本书还提供了“延伸阅读”的基本书目,其中包括详细介绍古代文本来龙去脉的专著和指南,这些著作指明它们与文艺复兴时期或19世纪西方学者的晚后编造无关。相信一个实事求是的读者在阅读了这些著作之后,对古典欧洲的历史会有新的认识。

——郭小凌

【作者前言摘编】

从神话到今天,回溯欧洲概念的变化史

2005年10月,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所在地外面,人们为一座用钢铁、青铜和玻璃制作的巨大雕像举行了揭幕仪式。这座雕像是克里特岛上的圣尼古劳斯镇(Agios Nikolaos)捐赠给欧洲议会的,描绘的是神话中的公主欧罗巴。从前,主神宙斯爱上了这位名叫欧罗巴的美丽少女。为了赢得她的芳心,宙斯将自己变成一头膘肥体壮、高贵华丽的公牛,并将她背过大海,到了克里特岛。根据一些传说,欧罗巴和宙斯育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米诺斯(Minos),后来成为克里特的国王。因为欧洲大陆就得名于欧罗巴,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标志着欧洲历史的真正开始,所以斯特拉斯堡的这座雕像优雅地象征着克里特岛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

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大厦门前立着一座欧罗巴的雕像

聚焦希腊人和罗马人,以时间顺序,每章突出对国家特征的讨论

本古典欧洲的历史从克里特岛上所谓的米诺斯文明一直讲到罗马帝国晚期,但是我们无意呈现今天被称为“欧洲”的整个地区的全部历史。我们探讨的焦点是地中海盆地北部的古老民族,即希腊人和罗马人。对此,我们无须为偏向性道歉,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推动古典时期发展的主要是爱琴海、巴尔干南部和意大利半岛的民族。本书的九个章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因为对历史的分析必须要结合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把握。我们努力避免提出不受时间因素限制的说法,例如“希腊人的某某观”或“罗马人的某某观”。

关于欧罗巴的古老神话,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唯一版本。即使是非常普遍的想法也植根于特定的情况和事件。历史必须从某个点开始讲起,而本书的起点早于关于古典世界的大部分讲述。我们从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宫殿时期开始讲起。我们也会考察它们和爱琴海东部以及其他地区的邻居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的视野继续向西扩展,将整个中部地中海世界纳入其中。我们会考察宫殿时期崩溃之后的动荡时期(所谓的黑暗时代),以及希腊和意大利早期城邦的出现。第四章和第五章讲述的是从古典时代到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历史。在此期间,希腊城邦的文化传播范围远远超出其爱琴海的家园,深入了亚洲的腹地。第六章和第七章又回到了意大利半岛,讲述了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海外治权的发展,最终,共和制崩溃,罗马从共和国变成了帝国。第八章是对罗马帝国运行机制的深入分析。最后,在第九章中,我们探讨了公元4世纪帝国体制的转变、基督教对帝国与日俱增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对“古典”文化的态度转变。圣奥古斯丁试图将基督教文化与罗马的“古典”遗产调和起来,本书在这里结束正合适。

因此,本书各章涵盖的地理范围会随时间而变化。每一章都从对背景和范围的简要阐述开始,并对所考察的区域范围做一些说明。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这一时期国家特征的讨论。这个国家实行的是宫殿制、城邦制还是君主制?它的面积有多大?该地区有单一的中心,还是有多个中心?那里的聚落达到什么级别?这一区域和外部世界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希腊和罗马历史上明显的中心地区(克诺索斯、斯巴达、雅典、马其顿和罗马)将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不那么著名的地方也会在本书中反复出现。

贯穿全书的三个主题:记忆、共同体身份、空间及概念

虽然我们的讲述大致按时间顺序进行,但我们所努力提供的不仅仅是对古代世界的一个简单陈述。我们的目的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探讨以下三个主题。

第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是“记忆”。本书是对记忆的历史研究,但是并没有简单化地在对过去所谓的“真实”和“虚假”的记忆之间划出界线。所有的历史都是一种记忆行为,历史学家试图将历史记录下来以保存对过去的记忆(正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开篇所说的那样)。对于研究历史的意义,可能还有其他的说法,但这一点无疑是最基本的。回顾过去,反对那些出于不良动机而改写历史的人,这是我们的道德义务,但历史学家不能(或者说不应该)说自己就是客观真实的守护者。历史至少在部分上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智力、社会和政治压力的产物。这并不是说记忆和历史是一回事。历史学有严谨性的规则,为的是提出站得住脚的、符合真相的主张。历史叙事与记忆叙事的建构方式不同,但是记忆和历史之间也有相似之处。无论是记忆还是历史,对过去事件的讲述都不是直来直去的,关于过去,两者都有自己的版本,而两者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研究前人记忆的趣味在于它聚焦于特定民族的自我理解,这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他们的世界。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及其著作《历史》

本书的第二个主题是共同体身份。对历史的利用是定义共同体身份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本书探讨了古代欧洲各个民族不断变化的自我定义的方式,其中包括公民、种族、区域、文化和语言等。我们特别关注罗马帝国治下人们的不同文化身份,包括希腊人、犹太人和基督徒。罗马帝国曾试图在其臣民中培养一种特定的罗马身份吗?它成功了吗?罗马的许多臣民确实借鉴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罗马化”),但在帝国的不同地方,这种借鉴的形式大相径庭。我们将会看到,在公元后的前3个世纪,罗马西部各省的“罗马化”导致其历史记忆的广泛消失,在很大程度上,罗马高卢和不列颠的居民成为真正意义上“没有历史的民族”。相比之下,在帝国的东部省份,古典希腊历史的记忆不仅得以保留,而且被赋予各种特权(并为罗马帝国政府所鼓励)。其他少数群体在他们共有的宗教信仰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公共身份认同。我们会重点考察犹太人和基督徒这两个群体,研究他们对彼此的看法、他们对过去的不同认识以及对当时世界的看法。

本书的第三个主题是空间和概念上的。如果记忆的主题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古典”不断变化的定义,那么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对不断变化的“欧洲”概念的分析。从2004 年到2007年,欧盟持续扩张(从14个成员国到27个成员国),“欧洲”的外部边界似乎令人不安地游移不定。十年之后,“欧洲”很可能与现代伊朗相邻。然而,尤其是在西欧,许多人在意识深处依然保留着“旧欧洲”(早期欧盟的范围)的自然边界。当然,即使这个“旧欧洲”也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建构。在本书的不同章节,我们将探讨“欧洲”在古代是何时被定义的,以及是怎样被定义的,从最初为了将其和“亚洲”(赫勒斯滂海峡以东被波斯人统治的地区)区分开来而下的定义,到后来由从苏格兰延伸到幼发拉底河的罗马帝国所创造的新的空间体系。在本书所涵盖的时期里,“文明”世界的一个或多个中心发生了变化,对这个世界的边界也有过不同的界定,边界常常是由海洋、河流和山脉这样的自然特征决定的。

【目录】

【序作者简介】

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2005-2016年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学史。

2016年,郭小凌做客第105期文汇讲堂《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

【编辑感言】

要把上下近千年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浓缩在短短30万字以内是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被冠以“极简”的原因,但篇幅简短不代表内容简单。简短而不简单,考验着作者的功力。正如该书序作者郭小凌教授所说:该书“简明而可信”,之所以可信,靠的是持论公允,不偏不倚;史料详实,有一说一。傅斯年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本书更多地关注古代史的编撰过程,条分缕析、庖丁解牛般地分析历史演进的来龙去脉,从而成就了这本简明但不简单的地区史读物。那些对古希腊、罗马史的疑古派们也不细读一下,必能实现开卷有益、掩卷而思的效果。(赵博)

【留言有奖】

留言有奖,从速码字!欢迎各位读者在【嘉宾新著先睹】稿件下方留言,我们将从留言者中评选出若干优质留言者,送出嘉宾新著!(每月一评)

【栏目嘉宾阵容】

相关链接:

李淼:三维人进入四维会发生什么?|嘉宾新著先睹 ①

戴从容:伏尔泰为何要丑化莱布尼茨?|嘉宾新著先睹②

童世骏:90岁哈贝马斯有未完成学历?|嘉宾新著先睹③

冯俊:怀揣党史伟大精神,再出发走新长征路|嘉宾新著先睹④

江晓原:火星移民是科学梦还是商业骗局|嘉宾新著先睹⑤

苏智良:谁是上海法租界咖啡馆的常客?|嘉宾新著先睹⑥

于海:为何更多的市民走进上海公园|嘉宾新著先睹⑦

熊月之:百年前这些外国人为何爱上海|嘉宾新著先睹⑧

江晓原:霍金为何反对主动和外星文明交往|嘉宾新著先睹⑨

栏目策划: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郭小凌:重新认识欧洲起源希腊罗马】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changmeillh.xhstdz.com/quote/85506.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changmeill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