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流量消费到新质消费,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changmeillh.xhstdz.com/mobile/news/3973.html
核心提示:​​笔者刊发在《财富时代》2024年1月刊的文章《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分析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行生产力创

​​笔者刊发在《财富时代》2024年1月刊的文章《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分析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行生产力创造及就业贡献情况和经济增长率贡献情况。数据显示TOP 10产业生产力创造和贡献企业数占比87.96%,TOP 10产业平均增长率贡献为17.5%,同时进入TOP 10生产力创造及就业贡献和TOP 10增长率贡献的有TOP 7产业,分别是:批发零售、租赁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建筑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占总体经济企业数体量57.69%,平均增长贡献率为19.05%。另外特别关注的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没有进入TOP 7产业,但生产力创造和制造业企业数占比高达17.36%,排行第2位,规模基数大,经济增长率贡献为6.36%;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生产力创造和企业数占比2.39%,排第11位,但经济增长率贡献15.21%,排第8位,这两个产业对稳经济和稳就业呈现基石作用。

流量消费到新质消费,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

表 1:TOP 9产业对国内经济的贡献(%)

 

在全球经济衰退下的外需萎缩、内需乏力、房地产需求抑制、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的制造业流出和新科技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受阻等将是大概率事件,受波及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批发零售、制造业、教育业、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占整个TOP 10产业超过50%。假设这些产业生产力创造及贡献、经济增长贡献率持平,那么基础公共服务业、农林牧渔、租赁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产业将需要共同承担2024年比2023年经济增长的5.2%的任务。然而,这些产业将面临着巨大挑战。

笔者认为有压力,但不是畏难。本文聚焦贡献第一位消费产业的破局,消费批发零售产业的生产力创造和贡献企业数占比为26.26%,经济增长率贡献为15.34%。打得一拳开,争得百业兴,最大经济贡献比重的消费产业破局了,对其他产业具有引领和牵引作用。

笔者认为有压力,但不是畏难。本文聚焦贡献第一位消费产业的破局,消费批发零售产业的生产力创造和贡献企业数占比为26.26%,经济增长率贡献为15.34%。打得一拳开,争得百业兴,最大经济贡献比重的消费产业破局了,对其他产业具有引领和牵引作用。

 

笔者前篇《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新时代扬帆新征程》提到,中国有7.33亿就业人员,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2021年为1.7亿人,那么私营单位的就业人数就是5.63亿人;而城镇非私营单位1.7亿人中,有限责任公司就业人员、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就业人员、港澳合资单位就业人员、外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合计1.07亿人。很显然,私营单位5.63亿就业人员和6300多万有限责任公司人员,累计7亿多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创造力最重要的主力军,是中国政治经济民生的多数。

 

笔者期望全球决策层和知识精英都聚焦在当下时局下的如何兼顾解决各自特色问题的全球化和平相处之道?如何兼顾解决美国创新创造与中国最大市场创新创造应用衔接的相处之道?如何兼顾解决房地产问题、内需及通货膨胀或通缩问题、财富集中化问题和金融财富政治权重过大对民生稳定的失衡问题?等等。前段时间笔者与一个国企精英聊天,她说到“领导往下看无人才可用,年轻人放眼往上看,都是怀才不遇”的普遍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既得利益阶层与年轻人寻求发展空间的断层问题,这是当下时局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的普遍问题。笔者相信每个话题的解决都将惊爆世界,为地球人类带来不一样的福祉。

 

 

 

中国经济2023年GDP为126万亿元,假设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即2024年GDP需增加6.3万亿元(126万亿元乘以5%)。又假设2023年中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5%(含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126万亿乘以55%,即消费对GDP贡献为69.3万亿元。如果2024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增长为10%,69.3万亿乘以10%将实现6.93万亿元,即使其他产业经济增长维持在2023年的同期水平,也可以实现2024年超过5%的经济增长目标。

如何才能实现2024年10%消费增长目标呢?

 

熟悉20年来中国消费经济发展轨迹的人都知道,除了政府消费外,中国居民消费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条线,一条是线下发展和线下城镇化扩张;一条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线上扩展。以下耳熟能详的两个故事最能说明中国居民消费经济发展的盛况。

一个故事是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和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线上与线下的赌约。2013年12月12日,在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与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立下了一个“赌约”。雷军提出,如果5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超过格力,董明珠输给他1元钱。然而,董明珠当场反击称,一块钱有什么好赌的,要赌就赌十个亿。在当时看来,中国居民消费市场蛋糕之大,中国消费市场无穷前景给了他们乐观和底气。

以上大家看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耀眼的数据。但20年来消费行业有着“贸工技市场”的深深烙印,线下同质价格战和线上入口垄断战的主要特征既是中国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利器,也潜在性地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线下之战例如长虹发起的彩电行业价格战、白酒行业央视标王价格战及家电行业的价格战等都是中国消费市场的经典案例,带来了各行业批量化、规模化效益比拼的提速。线上之战例如“搜索之战、移动入口之战和算法之战”,爆发以流量入口垄断为底层逻辑的流量争夺战,最终形成了搜索引擎的百度、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和即时通信的腾讯BAT三巨头。2014年那场支付入口的打车补贴优惠战仍能记忆犹新,滴滴打车的补贴方微信支付和快的打车补贴方支付宝的补贴就超过30亿;抖音及快手以短视频推送发起算法之战直接挑战腾讯、阿里和美团等的霸主地位。几场垄断性线上消费争夺下来,中国线上消费用户增长和用户时长都日趋见顶,月活跃用户增速从2018年至2020年持续下降,从4.9%下降至1.7%。

这宣告了线下渠道扩展和线上流量入口垄断式争夺时代的拐点,贸工技市场呈现新问题,例如平台获取流量越来越不是问题,但如何获得转化率提升、客单价提高和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等企业关心的核心指标,反观商户及品牌从垄断平台获取精准推送流量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垄断获取收益远高于品牌提质增效和精细化服务的收益。线上还是线下巨头都在暗自较劲将消费从开放推向封闭,从创新推向垄断等既得利益的保护。“开放走向封闭、垄断获取高额利润等违背市场化”的问题都是社会发展问题,束缚了消费产业升级的发展,遏制了消费产业增长的潜力和潜能。

 

新质生产力用于解读消费产业,就是如何实现居民消费产业升级?如何让流量作为供给侧的品牌服务,实现提质增效的消费?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如何解决“开放走向封闭、垄断获取高额利润等违背市场化”的问题,打造新型流量赋能品牌升级、打造场景服务给消费者带来安全信任和美好依赖的极致体验消费?如何满足人口结构改变的刚需?

 

美国的主要产业是服务业,而中国的主要产业是制造业。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且中国高新技术少,美国第三产业比重大,与中国相反,且高新技术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多一些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会参与经济比美国多一些,将来进一步的开放会让这些失衡会得到进一步的遏制。

 

美国居民消费从1970年至2017年居民产品消费增长强劲的包括药物、休闲用品和创新创造的新技术产品;居民服务消费增长强劲的领域是健康、娱乐、金融和保险服务、教育(太多职业化免费教育)服务、其他服务(旅游)等。中国居民消费从1985年至2017年主要集中在食品烟酒、衣服、居住和创新创造的新技术产品。

 

美国居民消费对经济贡献的百分比规律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中国经历了3个20多年的发展,中国从第一代走农村走向城市居住下来到中国第二代在城市扎根并向全球化发展。中国第一代进入老年化,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8.7%,高达2.7亿人,而中国第二代顺延第一代发展的逻辑又遇到国际经济的拐点,甚至受原经济贡献比较重的第二产业外溢的风险。消费产业潜力贡献巨大的领域包括:药物保障和保健产品、休闲用品、创新创造产品、健康服务、娱乐服务、金融和保险服务、教育服务、其他服务(旅游)等。笔者认为这些细分消费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更多地放手市场,对不利于中国消费产业发展的、占有国家资源不作为或垄断资源阻碍发展的行为进行改良或改革。

 

金融信贷服务最早创新场景是阿里巴巴利用淘宝店铺交易数据或天猫店铺交易数据进行数字化授信服务,实现了随时授信随时到账。其底层逻辑“信用授信”基础原理并没有改变。传统信用授信抵押的是房子或价值商品等有价资产,阿里巴巴信用授信抵押的是线上店铺和线上店铺交易数据的数字资产。由于受制于传统金融机构高利息信贷规则约束,年化利率高达18%以上,需要贷款的店铺店主倍感压力;后来阿里巴巴通过杠杆放大信贷,导致信贷授信失控,动到了信用授信业务的社会基础。一边是年化利率太高得不到店主和贷款方的支持,一边是杠杆失控等动到了金融服务的社会基础,最后受到了国家金融机构的强监管,宣告了数字化资产信贷授信业务创新尝试结束。

客观看数字化资产抵押授信,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这样的平台交易拥有方,利用其诚信交易规则和真实交易数据治理规则,沉淀了线上数字化信用授信的全部要件,建立风险可控的数字化资产评估模型,实现线上店铺和特定渠道的线上信贷服务,是行得通的。唯一遗憾是,由于无法覆盖线下实体店铺数字化信用资产,因而无法实现更广大的信用授信服务。总之,笔者看来利用其诚信交易规则和真实交易数据治理规则建立的数字化资产信用授信服务,是信用授信结合数字科技应用的新尝试,其社会积极作用可圈可点。

 

线下实体流量变现的有效利用和场景服务打造线下流量引流线上、线上流量反哺线下引流到店不是新提法,俗称本地化商圈。该提法和尝试进行了多年,但该商业模式目前仅仅停留在线下资源互联网+的阶段,因为实体商业利益攸关方复杂和线下资源分工明确,原“线下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指标”又无法定义线上互联网+带来的是增量?还是说仅仅是线下交易往线上迁移?再加上“巨头品牌和线上平台都在从开放走向封闭、垄断获得高额利润等违背市场化”的挤压竞争。在企业决策者看来,该项目短期内无法平衡内外部利益关系且又无法短期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最终只能定位沦落为成本项目,定位为实体资源服务顾客的一个便捷渠道。

现在看来,类似“动线本地化商圈升级”的新产业,如果套用原有的管理模式、财务绩效体系和专业化分工体系就是一个“无法利益平衡的内耗”,再面临品牌巨头渠道封闭和流量平台入口垄断的贸工技市场体系的竞争,且无资本的加持的情况下(内耗问题和封闭及垄断的社会问题未解决,再加上所谓专家和伪精英陈述的经济环境悲观的“吓唬”下,资本进入风险规避的避险期),注定了该类项目的“鸡肋”结局。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本地化商圈升级”如果定位为直接为品牌升级的提质增效和服务业升级的提质扩容,其就是缩小供给侧与消费侧的距离,进而是提升消费产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率水平;同时连接供给侧和消费侧的服务场景或服务渠道也将随之升级,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并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国家期望通过消费产业增速和消费产业升级引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会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良性循环,进而打造出消费产业升级的新型生态。线下以品牌为中心,以产品体验、服务升级、广告和交易为定位;线上以流量为中心,以扁平化服务便捷和响应、数字画像和数字信用、广告和交易为定位,互相加持,实现品牌产品核心竞争力内功建设与消费服务的提质建设,有望实现消费行业GDP增速的百分比贡献超过65%。这样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像林毅夫先生等经济学家推演的乐观预测和美好愿景就能实现,中国经济独好仍会是未来2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举例来说,笔者企业于2018年以来一直耕耘于航旅业消费。航旅业消费侧的特征就是旅客“行进轨迹”遵循预先计划和安排的路线,旅客从家里出发到回到家里结束。整个中间的消费过程包括机酒、餐饮及购物和游览娱乐及休闲,俗称流水客消费;航旅业供给侧的特征就是“行进轨迹”都是知名大品牌广告和商店,流水旅客对品牌曝光广告和直接消费最重要的市场目标。航旅业机酒产业已有成熟的OTA、交通集团和旅行社覆盖,但旅客路线的流量资产变现、旅客画像的消费数据支撑决策、在途服务场景及服务功能升级和旅行结束后会员体系复购等一直未有专业平台和商业模式进行覆盖。当然,航旅商圈资源方和供给侧品牌方所期望的愿景也就一直无解:如何提升流水旅客对商户的转化率及复购率?如何提升流水旅客对商户的客单价?如何提升流水旅客对商户的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ARPU)?如何实现餐饮、购物和休闲产品及服务的流量交叉?如何外溢打造OTA、旅行社、旅游景区和航司所需的服务场景?

 

本文地址:http://changmeillh.xhstdz.com/news/397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changmeill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