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王阳明心学50问,心学入门从这里开始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changmeillh.xhstdz.com/mobile/quote/73041.html

文/飞仙

王阳明心学50问,心学入门从这里开始

1、王阳明是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讲师。

2、王阳明有什么成就?

他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太上三不朽的完人。

立院讲学:建立书院讲学,传播王学,学生遍天下。

军事成就:军事上战无不胜。王阳明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三十五天平定了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的叛乱。

3、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陆九渊主张倡“心即理”说,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等理论。

4、王阳明为什么这么厉害?

王阳明把心修炼到非常高的境界,洞彻人性,能看透人心,自然厉害。

5、王阳明心学有什么用?

王阳明心学集合了传统儒释道三教的智慧,可以修炼自己强大的内心,开启与生俱来的智慧,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6、王阳明怎么死的?

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任命去平定思恩、田州的盗贼叛乱。平定乱叛后,王阳明因肺病加剧,嘉靖七年十月上疏朝廷乞求告老还乡,由于病得太严重,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周积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享年五十七岁。

7、心学中的心是什么意思?

首先这个心不是人体的器官心脏。凡觉知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身之主宰便是心,这个能够觉知,能够控制身体的存在就是真正的自己,人的一切行为动作都由这个“真己”来主宰,没有这个真己就没有了生命,也可以说这个真己就是心。

8、王阳明是什么性格的人?

他的弟子徐爱评价他“先生明睿天授,和乐坦易,不事边幅”,天生聪明、温和快乐、坦诚、平易近人,他谦虚,弟子夸耀他如泰山之高,他淡淡地答道“平川比泰山宽广,你在平川能看见什么?”他不居功,平定宁王之乱后,他没有争功劳,皇帝不但没有奖励他,还猜忌他,王阳明激流隐退,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他喜欢讲学,尽管在千钧一发的战场后端他也不忘讲学,所到之处,都有一班人跟着他讲学,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

9、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10、《传习录》是王阳明写的吗?

王阳明本人没有写书,《传习录》是有他的弟子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人收集整理的一些语录和王阳明的书信组合而成。成书的发起人是徐爱,由于徐爱早死,后来主要由钱德洪收集整理而成。

11、学习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有什么资料可以推荐?

资料有《传习录》和《王文成公全集》,这都是文言文版的,对于今人有些难读。市面上还有很多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或音视频。

12、学习王阳明心学要注意什么?

无论是王阳明本人,还是徐爱、钱德洪,都苦口婆心地告诫“体诸身”,要用心体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而不是拿阳明心学的理论来耳朵听听、空口说说。

13、王阳明心学跟儒学、道学、佛学是什么关系?

严格来讲阳明心学属于儒家学派,是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又吸纳了道学、佛学的智慧,可以简单理解它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尽管不完全正确。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跟弟子用很多篇幅讨论《大学》、《中庸》的思想,也有讨论《论语》、《孟子》。总之,阳明心学属于儒学。

14、王阳明有什么朋友?

王阳明最好的朋友应该是湛若水。湛若水是岭南心学大师陈白沙的弟子,他继承陈白沙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王阳明三十四岁认识湛若水,两人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王阳明去龙场途经钱塘,刘瑾派锦衣卫追杀,王阳明跳江装死逃难,其他人听闻王阳明死讯,都以为他死了,哭的哭、惊讶的惊讶。只有湛若水知道他是装死。王阳明死前一个月,从南宁回老家,途经广东增城,还在湛若水的老家墙壁上题诗两首。王阳明的墓志铭是湛若水所写。

15、有哪些人是王阳明的粉丝?

阳明心学不仅在国内传播,还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他的粉丝不提王阳明的弟子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王艮、王畿等,著名的还有李贽、黄宗羲、纪晓岚、曾国藩、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蒋介石、日本东乡平八郎、日本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冈田武彦、稻盛和夫等。

16、《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学著作跟王阳明心学有什么关系?

阳明心学就是这些儒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更容易落地实践。

17、学习阳明心学,需要学习四书五经吗?

不一定,阳明心学的重点是落地实践,如果能落地实践,一切理论都是多余的赘言。当然如果能学习,对心学的理论理解会更透彻。

18、什么是《大学》的明明德?

什么是大学?大人之学。

什么是大人?顶天立地的人。什么是顶天立地?什么是人?查字典去。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一体之仁,把仁爱推及到天地万物的心,就是明德。明明德,是立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体。

19、什么是《大学》的亲民?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明明德,是立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用。明明德是体,亲民是用,体用一源。仁爱之心,从爱父母开始,推广到爱兄弟、夫妇、君臣、朋友,推广到爱别人、乃至天下人的父母、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再推广到仁爱山川鬼神鸟兽草木等天地万物。这就是亲民。

20、什么是《大学》的止于至善?

什么是至善?明德、亲民到极致就是至善,也就是真正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21、什么是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是仁、义、礼、智的总和。

人欲,或者叫私欲,指人不正当的、过度的欲望。

天理人欲不两立,存天理就是去人欲,去除不正当的、过度的欲望。

22、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对外可以理解为研究事物,然后得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理、规律、法则;对内可以理解为格去心中物欲,正其不正归于正。心学的格物偏重于对内格物欲。

格物的过程,可以让知更透彻,就是致知,致知的功夫在格物。

23、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24、什么是良知?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是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人皆有恻隐之心,见到小孩子掉下井,都会伸手去拉一把,这就是良知。

25、什么致良知?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26、什么是心即理?

南宋朱熹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同时代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天下事、天下理都不在心外,只在心中,所以心即理。

27、什么是惟精惟一?

精,用功精深;一,一心,专心,专注。惟精惟一是指用功精深,用心专一。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8、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不诚无物。用南镇看花的故事来解析,你不来南镇看花,你则不知道这朵花的形状及颜色,甚至连花的概念都没有,花是否存在都不知道,此时心跟花同归于寂;一旦来看花,花的形状和颜色就明白起来。由此可见,花不在你的心外。

29、心外无物这个理论有什么作用?

既然心外无物,事理就在心中,自然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自身有无限的潜能,无限的能量,把这些能量挖掘出来,可以修炼强大的内心。

30、王阳明跟朱熹是什么关系?

王阳明并没有全盘否定朱熹,只是在心即理方面和格物方法上有差异,朱熹认为物理在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理;朱熹认为格物是去格尽世间万物,王阳明认为格物是格去心中物欲。其它方面,他们的观点基本上一致的。

31、什么是主一?

主,专主,专注;一,一个目标,指天理。主一就是指专注于在天理上,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

32、什么是主意和功夫?

主意是终点,要达到的目标;功夫,为达成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33、什么是体用一源?

程颐在其主要著作《伊川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他所谓体,指本原、本体;所谓用,指显现、作用。他认为隐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二者统一,没有间隙。无形的理,当以物象来显示其意义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无形之理。所谓一源,即源于一理,理为根本。

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颐的这一思想。他说:“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源’也;自象而言,则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间’也”。指出体在用中,用不离体;理在物中,而物不外于理。朱熹把体用显微的关系,更严密地建立在以理为本的基础上,更系统地解说了体用相涵的统一关系。

明代王阳明以心来讲“体用一源”,他认为体是心,用是心之用,心之体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能得其体,用即在其中,以强调心就是一切的本原。

清朝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魏源喊出著名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佛学中,有体、用、相三位一体,体是指事物的本体,用是指事物的功用,相是指事物呈现出来的形象。

34、王阳明对立志有什么看法?

王阳明在《教条示农场诸生》中开头就强调了立志的作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立志则立“必为圣人之志”,所谓必为圣人之志,就是向圣人学习。学习圣人的什么?学习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或者说念念不忘致良知。

35、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待了多久?

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五岁,二月,正德皇帝初政,刘瑾把持朝政,戴针、薄彦徽等人因忤逆皇帝,被逮捕入狱,王阳明上疏救之,因此被廷杖四十,贬谪贵州龙场。

正德二年(1507年)三十六岁,夏天,走到钱塘,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装死跳江,后来回家探亲。十二月回到钱塘,继而赶赴龙场。

正德三年(1508)三十七岁,春,到达龙场,同年龙场悟道。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籍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

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意说》。居久,夷人亦日来亲狸。以所居漱湿,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

正德四年(1509),三十八岁,在贵阳,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1510),三十九岁,升庐陵县(江西吉安)知县,三月到庐陵。

因此,王阳明在正德三年(1508)春抵达龙场,正德五年(1510)三月(春)抵达庐陵,他待在贵州龙场的时间应该不足两年。

36、王阳明有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的时候吗?

有,刘瑾追杀他,他跳江装死,坐商船去到福建,来到武夷山,那段时期,他挺迷茫的,准备“远盾”。后道士点化他,他毅然选着担当起责任,要去龙场赴任,并在寺庙墙壁上题诗:“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其次,刚到龙场的时候,他意志相对比较消沉,写了一些乡愁、感叹时光流逝的诗。

37、什么是慎独?

这是《中庸》强调的自修方式,独处的时候,也要像众目睽睽之心警惕,不放松自己的修行。

38、什么是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改变)之谓庸,以其不偏不倚谓之中,以其不差异可常行,故谓之庸。儒家所说的中庸并不等于平庸,而是一种中和的处事方式,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且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39、什么是中和?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还未激发出来(处于本然状态),叫做中;喜怒哀乐激发出来都其如其分,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达的原则。达到中和的极致,天地各得其位,万物得到自然生长发育。

40、王阳明用种树的例子来比喻什么道理?

种树先培植树根,树根长好了,自然枝繁叶茂,树根是本,枝叶是末,做人做事不能本末倒置。致良知,在心上用功是根本,在外界事事物物去寻讨道理是枝末。反求诸己是根本,向外驰求是枝末。

41、什么是良知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上天赋予的特性,本无善恶之分别,就像刚出生婴孩的赤子之心。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有习心,意念上有善恶在,好坏也随之而来,如同佛家说的起心动念。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心有良知,自然能分别善恶。即使是贼,他也讨厌被人骂作贼,可见贼人心中也是有良知的;善人就更不用说了。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能够选择行善,也能够选择作恶,当然为善去恶才是人心的真确选择,才是格物。

42、王阳明如何看待别人的诽谤?

只管自己踏踏实实用功就是,不管别人怎样诽谤,不管别人怎样欺辱怠慢,处处都是帮助自己成长的资粮,处处都是德行进步的动力。如果不用功,别人的诽谤要是魔障,最终会拖垮自己。

诽谤是从外而来的,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人诽谤。人贵在自修,如果自己是一位光明磊落的圣贤,即使别人诽谤,也诽谤不着,就像浮云蔽日,终究无损太阳的光明,就像向天空吐唾沫,不能污染天空,唾沫还是落在他们自己身上。

43、王阳明如何看待生气责备他人?

学习需要反求诸己。如果只去责备别人,只能看见别人的不是,就看不见自己的过错。如果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就会看见自己身上很多不足,哪里还有时间去责备别人呢?

44、王阳明了解《易经》吗?

他被刘瑾下陷迢狱时,就在监狱中读《易经》;他在贵州龙场的一个小山洞里读《易经》,起名为玩易窝。王阳明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可以猜测他对《易经》的理解和运用已经出神入化。

45、王阳明如何看待工作和修行的冲突?

工作就是修行,没人叫你放弃工作去修行,心学讲事上磨练,事从哪里来?就是从工作和生活中来,工作和生活就是修行。太忙没时间修行,那是没立志的敷衍之话,说忙,忙得过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出生入死的王阳明吗?人家还有时间修行和讲学。

46、王阳明如何看待读书?

读书记住书中内容,是第三流的读书。读书把书中内容融会贯通,是第二流的读书。读书弄明白自己的本体,是第一流的读书。

47、王阳明怎么评价文中子?

文中子是隋末唐初的大儒,在《三字经》中被称为跟老子、庄子、荀子、扬雄并列的五子之一。文中子效法孔子修撰经书,被世人从隋末唐初骂到明朝,骂足几百年。文中子希望在乱世中,人心不知所向时,通过修撰经书来达到拨乱反正的社会效果。王阳明挺认可和同情文中子的,也许是王阳明从文中子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也是在思想上拨乱反正,然而遭到世人很多的非议和诽谤,根据自己的良知,阳明先生又必须这么做,功过留待后人评。

48、圣人、贤人、愚人有什么区别?

圣人之知如同万里无云时的太阳,贤人之知如同浮云飘荡时的太阳,愚人之知如同阴霾天的太阳。虽然有昏暗明亮的区别,而能够能辨别黑白这点上是一致的。为学的功夫,就是去拨开云雾现青天的过程。因为人的资质不同,有些人需要一分努力,而有些人需要一百分的努力。

49、王阳明怎么看待疾病?

有一位弟子家中孩子得了重病,他着急得心神不定,王阳明提醒他,现在就是最好的事上磨练的时机,不然平常讲学还有什么意义。

有一位弟子得了眼病,整日忧愁不堪,王阳明跟他说:“你是贵目贱心。”

有一位弟子有病,他问弟子感觉如何,弟子说:“病物亦难格。”阳明答道:“常快活便是功夫。”

从这三个例子来看,王阳明是把疾病当做一种私欲,需要下格物的功夫,并且要让自己快乐起来。

50、王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吗?

本文地址:http://changmeillh.xhstdz.com/quote/73041.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changmeill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